WFU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蔡醫師的診間謬思|生命,需要怎樣的尺度?


行醫二十年,有時候我會在診間靜靜思考:

面對生命,面對病痛,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尺度去看待?

年輕時,我總以為,凡事必須盡善盡美,

每一位患者都應該治癒,每一個問題都要解決。

所以,偶爾遇到病情未竟如願時,便難免自責,甚至懷疑自己。

一點點小差池,便放大在心中,成了無法釋懷的枷鎖。

但隨著歲月累積,逐漸明白:

對生命的關懷,必須抓住一個適當的刻度。

在不同情境中,應用不同的尺度去思考與行動。

若太過執著於末節的小事,只會讓人陷入自我折磨,

抓不住真正該幫助患者改善的核心。

若因一位治療結果不理想的患者而憂鬱喪志,

甚至一蹶不振、失去行醫的勇氣,那更是失了本心。

可是,若以過於宏觀的角度俯視——

將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視為宇宙的自然循環,

那麼,醫療本身似乎也變得可有可無了。

到頭來,乾脆什麼都不做,只能節哀順變。

這樣,豈不又走向了另一種極端?

所以,歷經行醫二十年的洗禮,

我漸漸走向了中庸之道。

既不困於小節,也不虛無遠觀,恰如其分地護持每一段生命的旅程。

正如莊子所言:「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明知天地無常,卻仍以安然之心面對,盡人事而後聽天命。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知道有些事無法強求,卻仍盡心盡力;

面對無常,安然以對,而不是消極放棄。

行醫,不是奢求永遠戰勝死亡,

而是在有限的光陰裡,努力為每一位病人爭取更好的明天。

不是盲目樂觀,也不是虛無放棄,

而是在積極與豁達之間,找到一條平衡的人生之路。

我想,這就是一位醫者,

既能夠全力以赴幫助病患,

又能在無常中保持一顆溫柔而堅定的心,

不被一時成敗所困,不被無常流轉所擊倒的,

真正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