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挑戰數理資優班分班考試的勵志故事


1995年的高一上學期,對於我來說,絕不是一段可以放鬆享受的重要時期。對嘉義高中的數理資優班學生而言,這是一場硬仗——**重新分班考試**。如果能成功進入資優班,不僅能和更多頂尖高手共同學習,還有更高的機率錄取理想的大學。然而,這場考試有一個殘酷的現實:有人進,就得有人出。競爭激烈,壓力可想而知。

---

### **挑戰:額外準備物理與化學**

資優班分班考試的科目有數學,物理與化學,而物理化學兩門課在高一上學期時沒有的課程。這意味著,所有的備考內容都需要在自行複習,國中時期的理化一定要精熟,若能再多學點高中物理化學更佳。同時,高一上學期期末考也迫在眉睫,這是一場對時間與精力分配的雙重考驗。

我深知,要在這樣的情況下脫穎而出,必須從心態與行動上雙管齊下。

---

### **制定策略:目標、計畫與動機**

1. **設定目標**  

   首先,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不僅要在期末考中名列前茅,還要成功進入資優班,為未來的學業生涯奠定基石。

2. **制定讀書計畫**  

   我將每天的時間精確分配給兩部分:一是期末考的複習,二是物理與化學的基礎學習。我選擇從國中的理化教材重新入手,利用參考書補充高中程度的內容,每天有條不紊地推進。

3. **說服自己,強化動機**  

   說實話,準備分班考的過程並不輕鬆,但我學會用積極的思維來強化自己的動力。我告訴自己:**「物理和化學是我國中時期欠下的『學習債』,現在終於有機會重讀,重新拾起曾經放下的知識,這不是一種賺到的機會嗎?既然如此,辛苦就變得不辛苦了!」**

4. **勇往直前,執行到底**  

   計畫訂好後,剩下的就是堅定執行。我告訴自己,現在的努力是為了未來能有更多選擇的自由。每次完成一天的學習任務,哪怕只有小小的進步,我都為自己感到自豪。

---

### **結果:雙贏的寒假奇蹟**

1996年1月,期末考結束後,部分科目成績陸續公布——幾乎接近滿分。三週後,成績單寄到家,我不僅在全校排名中取得了 **第2名**,還以分班考 **前10名的成績** 順利進入數理資優班。

這段過程告訴我一個關鍵的道理:**設定明確的目標,制定可行的計畫,並用積極的態度去執行,即使再大的挑戰也能變成成長的契機。**

---

### **勵志啟發:挑戰,是成長的最佳機會**

寒假的這場挑戰,不僅讓我補齊了國中的物理化學學習缺口,也幫助我更加堅定自己的學習信念。我明白,真正的成長並非來自輕鬆的生活,而是來自面對困難時的每一份努力與執行力。

對於正在學習道路上努力的學子們,我想分享這段話:**「不要害怕挑戰,它是上天賜予我們進步的最佳機會。只要勇敢踏出第一步,用心計畫並堅持到底,你也能創造自己的奇蹟。」**

這次寒假的逆襲,成了我學習旅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讓我更篤信——付出努力,就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專注的番茄奇蹟:克服分心的高效學習法


在一次與嘉義高中學弟的交流中,一位正在準備模擬考的學弟忍不住問道:「學長,我一讀書就忍不住滑手機,結果什麼都沒完成,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專心嗎?」這句話讓我想起自己高中時,也曾因為各種訊息干擾而焦頭爛額。後來,我發現了一個簡單卻高效的方法——**番茄工作法**。

---

### **什麼是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理念,是將學習或工作分成 25 分鐘的專注時間段,稱為「番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你專注於一個任務,完全不被打斷。當 25 分鐘結束後,休息 5 分鐘,讓大腦放鬆。如此重複 4 次後,你可以享受一次 15-30 分鐘的長休息。

這種方法的名字來源於一個番茄形的廚房計時器,因為其簡單易行,早已風靡全球。

---

### **如何運用?**

我給學弟建議了一個簡單的三步驟:

1. **準備工作**  

   - 先列出今天要完成的任務清單,將每個任務細分到 25 分鐘內能完成的量。

   - 確保周圍環境乾淨整潔,手機設定為「勿擾模式」。

2. **專注學習**  

   - 設定計時器,開始第一個番茄時間。

   - 在這 25 分鐘內,只專注於當前的任務,例如背誦 10 個英文單字或完成 3 道數學題。  

   - 如果突然想到其他事情,將它們記在一旁,等到番茄時間結束後再處理。

3. **休息與回顧**  

   - 番茄時間結束後,休息 5 分鐘,可以起身喝水、伸展,或稍微放鬆一下。

   - 重複這個過程 4 次後,享受一次較長的休息。

---

### **番茄工作法的魔力**

學弟聽完後眼睛一亮,立刻下載了一個叫 **Forest** 的番茄計時應用程式,這款程式能種植虛擬小樹,每完成一個番茄時間,小樹就會茁壯成長。如果他中途滑手機,小樹則會枯死。這樣的遊戲化設計,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也有效阻止了他頻繁查看手機的習慣。🍅📚✨

**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由義大利作家兼軟體開發者 **Francesco Cirillo** 創立。Francesco 在大學時期發現自己經常被干擾,無法有效完成學習任務。他決定嘗試一種方法來提升專注力和效率。他使用一個 **番茄形的廚房計時器**(義大利文稱為 *Pomodoro*),將學習時間分割為短暫的時間段,以減少壓力並專注於當下的任務。因其簡單易行,番茄工作法很快被全球廣泛接受,特別是在需要高度專注的領域,如學生、程序員、自由工作者等。

這一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符合人類注意力有限的特性,通過適當的規劃和休息,實現工作與身心的平衡。現在,無論是紙本工具還是數位應用(如 Forest、Focus Keeper),都可以幫助人們輕鬆實施番茄工作法,成為高效時間管理的經典技巧之一!🍅✨

醫師的時間管理秘笈:艾森豪矩陣的應用之道


在醫師的世界裡,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每天都有廣大的病患等待診療,許多的會議需要參加,還有研究和教學的壓力。蔡醫師作為一位繁忙的耳鼻喉科教授及醫師,卻總是能在忙碌中游刃有餘,展現出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他的秘密武器,便是**Eisenhower Matrix(艾森豪矩陣)**。

---

### **一場突如其來的挑戰**

那天早晨,蔡醫師的診間外病患早已排成長龍。一名患者因感染急症需要緊急手術,與此同時,他的助理提醒他,中午還有一場必須主持的醫學會議,下午研究團隊將進行重要的數據匯報,而電子郵件裡堆積的行政工作也在等待處理。

面對多重任務,蔡醫師並未感到慌亂。他拿出自己的Eisenhower矩陣筆記本,開始梳理當天的工作。

---

### **矩陣的應用**

**象限 1:重要且緊急**  

蔡醫師將「急症手術」列為第一優先。這是攸關病患生命的緊急任務,必須立即處理。他迅速換上手術衣,進入手術室,全神貫注地完成手術,為病患穩定了生命跡象。

**象限 2:重要但不緊急**  

接下來,他將下午的數據匯報安排在自己的「深度工作時間」,確保可以專注分析結果並準備討論。這類任務雖不緊急,但對研究成果的進展至關重要,需要事先安排時間完成。

**象限 3:緊急但不重要**  

至於中午的醫學會議主持,他判斷這是一個可委派的任務。他聯繫了一位得力的副手,將會議主持交由對方完成,自己則專注於診療與研究。

**象限 4:不重要且不緊急**  

那些堆積的行政郵件被他毫不猶豫地放入「刪除」或「稍後再看」的清單,因為它們既不會對當前工作造成重大影響,也不需要立即處理。

---

### **每週回顧,持續優化**

忙碌的一天結束後,蔡醫師利用晚上15分鐘的時間,回顧自己的矩陣清單。他檢視哪些任務有效完成,哪些可以進一步優化,並計劃未來的工作重點。每週,他都堅持更新矩陣清單,讓自己的時間始終聚焦於象限 1 和 2 的核心任務。

---

### **結語:以優先順序掌握生活**

Eisenhower 矩陣不僅幫助蔡醫師理清了繁忙生活中的優先順序,還讓他能從容應對緊急情況,專注於真正重要的工作。正如他常說的那樣:「時間管理的關鍵,不在於處理每件事,而是確保你專注在最重要的事上。」通過這樣的智慧安排,他不僅在工作中遊刃有餘,也為病患和研究帶來了最大的效益。

Eisenhower 矩陣(艾森豪矩陣)得名於美國第34任總統 **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艾森豪以其卓越的領導力和高效的時間管理能力聞名,在擔任美國總統和二戰盟軍最高指揮官期間,他面對無數的任務與壓力,必須快速決策並優先處理最重要的事務。

他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這一管理哲學:  

**「我有兩種問題:緊急的和重要的。緊急的事情很少重要,重要的事情很少緊急。」**

這一理念後來被整理為 **Eisenhower 矩陣**,將任務按「重要性」和「緊急性」劃分為四個象限,幫助人們理清優先順序,專注於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干擾。這個矩陣至今仍是時間管理領域的經典工具,被廣泛應用於個人和組織管理中。

睡飽飽的成功秘訣:如何用對方法翻轉學習成績


蔡醫師進入嘉義高中後,深知自己的基礎薄弱,面對醫學系這座高山,他立志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來追趕。但起初,他認為「努力」就是熬夜讀書,於是每晚挑燈夜戰到凌晨兩三點,試圖用更多的時間來彌補過去的不足。然而,第一次月考的成績狠狠地潑了他一盆冷水——全校排名第250名 (當時一個年級約有1000名學生),成績慘澹。

他很迷茫,努力了為什麼還是失敗?於是,他靜下心來檢討原因。他發現,雖然自己熬夜讀書,但白天上課時精神恍惚,老師講的重點大多沒聽進去。熬夜帶來的疲倦,讓白天的8小時學習時間完全被浪費掉了。

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拋棄「土法煉鋼」的學習方式,改用「睡寶寶學習法」: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讓大腦在最佳狀態迎接新的一天。課堂上,他緊跟老師的節奏,專心聽講,有不懂的地方立即發問,確保當天的問題當天就弄懂。放學後,他用固定的時間補習,回家再花一點時間做習題,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這個簡單的改變卻帶來了驚人的效果!第二次月考,他從第250名一舉躍升到第7名,成績的巨大進步讓全班師生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他發現,學習並不是比誰熬夜更久,而是比誰的方法更聰明,比誰的心態更穩定。

對於每一位正在努力的年輕學子,蔡醫師的經驗是一個寶貴的啟發:**學習不是比拼時間,而是比拼效率。** 保持充足的睡眠,讓大腦在課堂上吸收更多知識,才是高效學習的關鍵。熬夜或許讓你看起來很努力,但專注力和理解力才是真正決定成績的核心。

所以,與其熬夜硬撐,不如當個睡得好的「學習寶寶」,用清醒的頭腦去面對每一天的挑戰。相信,只要用對了方法,你也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從聯考逆襲到人生啟示:80/20法則的力量


國中的我,學業幾乎完全荒廢,對課本提不起一絲興趣。然而,在畢業典禮結束後的最後一個月,聯考的壓力終於逼得我不得不改變。我靠著家人的支持和一套《考前衝刺30天》的參考書,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歷屆試題和常考重點上。短短一個月內,我用高效的方式填補了三年的學業空白,最終以七科平均91分的成績考上嘉義高中。

這段經歷讓我明白一個關鍵道理:聚焦關鍵

---

### **什麼是80/20法則?**

80/20法則,又稱帕累托法則,由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提出。他發現,**80%的成果往往來自20%的關鍵因素**。這不僅適用於財富分配,更是一個生活和工作的普遍原則。

---

### **如何應用80/20法則?**

這一法則的精髓在於找出那20%的關鍵,將主要精力放在對結果影響最大的事情上,從而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它的幾個應用場景:

1. **學業**  

   在準備考試時,專注於歷屆試題中高頻考點,忽略不常考的細枝末節。例如,我聯考時只花時間攻克核心題型,就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2. **時間管理**  

   把時間投入到最重要的任務中,例如重大考試或專案,而不是分心於瑣碎的事情。

3. **職場與工作**  

   將精力集中在影響最大的專案上,提升效率與成果,而不是被繁瑣的日常任務綁住。

4. **人際關係**  

   將更多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親人與朋友身上,建立深厚的連結,而非浪費於無效社交。

---

### **一個實用的例子**

假如你準備一場重要考試,歷屆試題中20%的高頻考點可能貢獻了80%的總分。專注於這些關鍵題型,不僅讓你省時省力,也能顯著提升分數。這正是我聯考逆襲的關鍵。

---

### **啟示**

80/20法則教會我們:**抓住關鍵少數,就能創造顯著的成果**。無論是學業、工作還是生活,當我們學會聚焦於最重要的20%,便能用更少的努力,達到更大的目標。這種高效的思維方式,不僅幫助我考上嘉義高中,更成為我日後迎接挑戰的寶貴武器。

漫畫少年與他的逆襲之路:從叛逆國中生到台大醫學系


回想起國中時期的自己,我的生活幾乎與「好學生」這個詞毫無關聯。那時候,我就讀於嘉義市北興國中的數理資優班,但這個「資優」的頭銜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裝飾品,因為我對讀書根本提不起半點興趣。

---

### **叛逆歲月:漫畫、電動與隨便考試的生活**

每天的課堂對我來說,就是熬過一堂又一堂無聊的時間。我最大的樂趣,是把漫畫藏在課本後面偷偷翻看;下課後,約三五好友在操場打球;放學時,直奔電動間,在喧鬧的街機聲中度過黃昏。考試呢?「隨便就好」,這是我對學業的態度,成績自然也長期低迷,讓老師們搖頭嘆氣。

轉眼到了國三畢業典禮,當時距離聯考只剩下短短一個月,我才開始認真地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樣下去,未來會變成什麼樣?」** 面對三年的學業空白,我的心情既忐忑又茫然。到底是要拼一次,還是乾脆認命?

---

### **老爸的「鼓勵」與文化中心朝八晚五的拚戰**

就在我猶豫不決時,老爸的「鼓勵」(嘮叨與激勵兼具)成了推動我改變的第一步。他一方面提醒我年少時的叛逆不能成為未來失敗的藉口,另一方面又不斷告訴我,只要努力,一切還來得及。

於是,我開始了一場「最後衝刺30天」的挑戰。每天,媽媽都陪著我到嘉義市文化中心讀書,弟弟則乖乖不吵鬧,為我創造了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當時,我幾乎什麼都不懂,只能從最基礎的參考書開始,一套名為《考前衝刺30天》的參考書成了我的速成秘笈。我從書中的歷屆考題下手,一題一題地練習,彌補自己的知識漏洞。就像參考書封面上的跨欄選手一樣,持續跨越障礙,向前邁進。

---

### **奇蹟的發生:從學業谷底到嘉義高中**

經過30天的奮戰,我終於迎來了聯考的日子。7月初,成績出爐,我以七科平均約91分的成績順利考上了嘉義高中。對於那些基礎扎實、長期努力的頂尖學生來說,這分數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只認真最後一個月的愛玩國中生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奇蹟。

我知道,這份成績的背後,有父母無私的支持,還有弟弟沒有在旁邊吵鬧,默默配合。他們給了我機會,讓我踏入嘉義高中的校門,邁出了逆襲之路的第一步。

---

### **挑戰升級:從嘉中到醫學系的征途**

然而,考上嘉義高中只是起點,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進入高中後,我發現自己的基礎之薄弱、知識之匱乏,讓我在第一學期的第一次月考成績慘淡 (校排大約250名以外)。

這時候的我,開始意識到:如果三年後想要考上醫學系,就必須徹底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我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然後一步一步規劃實現的路徑。

---

### **未來的篇章:奮鬥的種子已經萌芽**

回望國中那個叛逆的自己,我慶幸在最關鍵的時刻,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硬生生地拼出了一條出路。那30天的努力告訴我:無論看似多麼不可能的挑戰,只要全力以赴,奇蹟就有可能發生。而進入嘉義高中後,這場更艱難的征途,也已悄然啟程。

我感謝那個關鍵時刻的自己,更感謝一路支持我的家人。接下來,廢柴逆襲的學習故事,會更精彩。

醫學系面試成功關鍵:展現專業與熱忱的七大特質


在母校演講時,有一位立志成為醫師的學弟問到,參加醫學系入學面試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般而言,醫學系面試通常會評估申請者是否具備成為一名優秀醫學生及未來醫師的潛質。他們偏好的特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 **1. 人際互動與溝通能力**

- **親和力與禮貌**:面試官通常欣賞舉止得體、有禮貌的學生,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與人互動。

- **良好的溝通能力**:醫師需要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因此能清晰地表達複雜觀念並傾聽他人是很重要的能力。

---

### **2. 同理心與關懷**

- **關懷他人的熱忱**:醫學是一個需要全心投入服務他人的專業,面試官會觀察學生是否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 **與人建立連結的能力**:面試官偏好能展現出理解患者情緒和需求的特質的學生,因為這對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至關重要。

---

### **3. 強韌的心理素質**

- **面對壓力的穩定性**:醫學訓練和工作常伴隨高壓,學生需要展現冷靜、理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 **樂觀與正向態度**:面試官會欣賞面對困難時仍保持積極心態的學生,這對醫學職業生涯非常重要。

---

### **4. 承擔責任與協作能力**

- **團隊精神**:醫療是一個高度協作的領域,面試官會看重學生是否能在團隊中發揮作用。

- **責任感**:是否能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以及對未來病患負責的態度。

---

### **5. 對醫學的熱情與目標明確**

- **強烈的學習動機**:面試官希望看到申請者對醫學的熱情,並能表現出為成為醫師而付出的努力和準備。

- **對未來的清晰規劃**:能夠說出自己選擇醫學的原因,並展現對未來專業方向的思考。

---

### **6. 人文素養與廣泛的興趣**

- **人文與社會關懷**:面試官欣賞那些重視人文素養、對社會問題有見解的學生。

- **多元興趣與平衡能力**:醫學是一門需要全人視角的學科,具備廣泛興趣的學生更能適應多樣化的挑戰。

---

### **7. 勤奮與自律**

- **學習能力與毅力**:醫學學習強度高,面試官會觀察申請者是否能展現良好的自律性與持續努力的精神。

- **時間管理能力**:面試中可能會透過提問,評估學生如何在學業、課外活動和生活中找到平衡。

---

### **面試中建議的展現方式**

1. **自然真誠**:展現真實的自己,比過度包裝更能打動面試官。

2. **結合自身經歷**:用具體的故事或經驗說明自己具備以上特質,例如志工服務、團隊合作或克服困難的經歷。

3. **表現熱情與專業**:對於醫學的熱忱和準備,可以通過自身的興趣、實習經驗或參與的相關活動來表現。

---

在面試中,除了特質的展現,保持冷靜、善於傾聽、回答清晰,也是非常重要的成功關鍵。這些特質將幫助申請者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